组委会

- 积分
- 10902
- 注册时间
- 2008-3-16
- 在线时间
- 1265 小时
- 最后登录
- 2024-12-24
|
发表于 2009-4-27 23:34:50
|
显示全部楼层
现特地将武汉方言意思解读发给你,希望你在武汉也能融合进来!
武汉话应该属于北方语系,跟普通话差别不大,我认为武汉大部分的发音跟普通话的区别就音调不同,许多词语就是把普通话用降调说.另外,如果把普通话中的"很"换成"蛮","那个"换成"乐个","没"换成“冒”,没有换成"冒得","给我"换在"把我",”非常“换成“几多”,“为什么”换成“为么斯”,"吃早餐"换成"过早","怎么样"换成"么样",同志换成"伙计","不怎么样"换成"不是那个事".“对”换在“就是说撒”,那就基本上能把日常生活中的普通话变成武汉话了.比如我虚拟一个对话:伙计,你蛮歪来,七完饭,钱都没把我.你个人几坏哦!"另一个说:"个板(注:武汉的语气助词),你蛮不是那个事,就几块钱,还怕老子冒得钱把你!你想么样啊?"
记得第一次来武汉,坐公汽,司机老说:“后面上的过来投备。”于是有许多人从后面挤过来往投币箱里“投备”,我一下明白了原来武汉把投币说成投备,有意思的是我老家把"备"说成币,比如"刘备"我们那叫"刘币","准备"叫"准币",刚好与武汉话相反.武汉话中的“币”字,真要追究一个“通假”极有可能是“贝壳”的“贝”字,贝壳不就是古代的货币吗?“投币”不就是“投贝”吗?不过你上车如果真的“投贝”恐怕司机是不会干的,他也许会死盯着你,对你不断的说:“你想么样啊,投贝、投贝”
武汉可能是中国四季最分明的城市之一,夏天象火炉,热得人死,冬天不说象冰窟,但也冷得人跳!所以武汉人的性格也有点火爆,武汉人喜欢“火”,在武汉人眼里“火”是运气。中了奖是因为“走火”,万一要是中了500万的大奖,那就不仅仅是“有火”、“火好”、“火贼”的问题了,那真是“门板都挡不住”的“火”。因为天气热,武汉人脾气也大,经常把"老子"挂在嘴上,动不动就对人说"婊子养的!"
说到武汉的过早就不得不说热干面,热干面是武汉的特产,热干面的做法是头天晚上将水切面用宽水扯成25cm左右的长度。上笼屉(要用笼布或牛油纸垫在面条下)隔水蒸至面条9成熟。 热干面最重要的配料:芝麻酱。热干面好不好全靠芝麻酱调得好不好! 第二天早上吃的时候先将热干面装入漏勺中在煮锅中过开水3分钟,至面条全熟捞出沥干水分,放入碗中后调入调味料汁和芝麻酱汁,撒上榨菜碎和香葱碎。调料拌匀后就可以了。
前几年武汉还一个特产那就是“麻木”,武汉人管那种由摩托车改装成用来载人的三轮车叫麻木,不知道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我想也许是人坐上去时间久了腿会麻木吧!后来因为麻木到处穿行一个不安全,二个影响市容(武汉以前一直被称为中国最大的乡镇),所以武汉下了最大决心把麻木被禁了!同时所把的士起步价降到3元!
武汉话中“掉”和“丢”是有区别的,凡意外遗失为“掉”,被小偷偷了500块和打麻将输了500块一样,都是“掉了”500块,而主动抛弃才是“丢”。所以武汉人不说“丢面子”,而说“掉底子”,虽然两者的意思很接近。武汉人常说:“掉得大。”是指亏得很厉害的意思。
称呼方面:武汉人管奶奶叫家家,外甥叫外外,爸爸叫“老特”,管情人、二奶叫“情况”,管小孩子叫伢,女儿叫姑娘伢。 对别人尊称用"你家".
武汉人管脑子不好使的人、傻子、弱智叫“苕”,苕在我们老家叫红薯,我想只所以管傻子苕,可能是苕煮熟后里是糊的吧,比人的脑子也是糊的,长沙人管武汉叫“苕”的那种人叫“宝”,长沙人如果对你说你有点宝,你就得反思自己了!不仅如此,他们在程度上还有区分,依次是:“宝”、“大宝”、“乡里宝”、“乡里大宝”。我们老家管做傻事叫发宝,如果一个人那做些常人看来有点不正常的事,别人就会说这个人宝里宝气!
如果对某件事表示惊讶,可以用武汉一句歇后语来表示:“非洲爸爸跳高---黑(吓)老子一跳”。“黑”和“吓”两个字的普通话读音差着十万八千里,在武汉它们却是同音字,都读如“赫”。武汉人日常说得最多的表示惊叹的词可能是“你赫我”,用普通话就说就是“你吓我!” 武汉有一个很有名的汉味喜剧《你吓我》,用武汉话说就是你赫我。
“我信了你的邪”也是武汉常说的一句话。这句话我老家也常说,而且和武汉话是一个意思,那就是:对对方的行为表示不可思议、不理解、无奈或者不满。武汉还有首歌在网络上很流行的歌叫《我信了你的邪》,里面有句搞笑歌词:”我信了你的邪,红的像个番茄“ 。
武汉还有一个词跟我老家的发音和意思基本相同:造业 。 这个词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可怜”,另外一个意思就是“作孽”。写法历来有争议,有人写成“造业”,有人写成“造孽”,一个从佛教的“业”着眼,一个从世俗的“孽”出发,各有各的道理。
其实“作孽”和“造业”的意思还是有相近的地方的,虽然佛家所说的“业”有“善业”和“恶业”之分,但是一般人理解的“业”,不太好的成分多一些,就有点像“孽”。
岔巴子:还没来武汉的时候,我在电视上就看到一个武汉笑星--"岔巴子"田克兢表演的一个节目,名字忘了,是一个关于领导干部因为吃的问题作的一个检讨的段子,说到这个"吃"啊,武汉叫"七","吃了没有"叫"七了冒?"再来说说岔巴子,武汉话里的“岔巴子”,是说这个人不管碰到什么人、什么事都要去“岔”几句,属于爱管闲事的“热心小市民”,但是由于水平有限又常常办坏事的主儿,让人又爱又恨。
武汉人说:“你太过细了。”是说你太客气了。
武汉人说“你过细点。”是要你仔细点,当心点。人家提醒我们做事认真点,过马路小心点,吃东西注意点是好心。但是这句话要发生在争执的时候,就有点来者不善,话也没那么斯文,说起来可能会变成:“你跟老子过点细。”听到这句话,千万不能“瘫腔”,记住一个武汉的标准答案:“老子还过点粗呢?”以示不屑。
什么人可以不用“过细”,可以“过粗”呢?只有“胆子粗”的人。武汉人量胆子不论“大小”,只论“粗细”,既有大的意思,又包含着“不精细”的无穷意味在里面。至于有多粗,起码也要比腰粗,因为武汉有句话“胆量超过了体重”。
普通话里有“一板一眼”,“有板有眼”这样的词,武汉话里的“板眼”却完全不是这个意思,一是指能干,二是指事。“有板眼”就是能干,“冒得板眼”就是不行;“搞么板眼”就是搞什么名堂,“是么板眼”就是“是怎么回事”。
板眼加上形容词又能产生几个新词,如“歪板眼”、“尖板眼”和“巧板眼”。“歪”表示能干得不在正道上;“尖”表示特别、稀奇、古怪,可以说武汉话的“本意”指特殊才能,也可以说是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巧”就是巧,只是有时候巧得不正常,巧得让人难以置信,“巧板眼”就巧得有名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