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助残培训纲要(推荐新义工看~)
本帖最后由 老木易 于 2015-8-2 05:22 编辑 <br /><br />谢谢乐清义工论坛!!!看看对新义工有没有什么帮助﹔﹔﹔
一、培训原由:
本帖最后由 老木易 于 2015-8-2 05:22 编辑 <br /><br />由于助残部没有专项固定的志愿者,所以志愿者对助残工作没有系统的了解与全面的认识以及工作热情。因为志愿者们面对的是一群特殊的群体———残疾朋友,所以在开展残疾人工作之前,要对残疾人有个基本的认识。不同的残疾类别以及残疾特征(比如肢体残疾、智力残疾、视残、听残等)应具有不同的相处方式。在走访中会遇到社区工作人员,残疾人家属,与这些相关人物见面时应具备哪些素质。是志愿者在从事助残工作中都应当注意以及具备的。志愿者在助残工作中会出现的一些现象:
1、志愿者助残有心无力。
案例:“悦苗”青少年寄养园寄养着15个残疾孩子。院长吴忠伟说:“经常会有志愿者上门表示要献爱心,但他们对自闭症、脑瘫等知识所知实在有限,更不用说相关的康复技能了。有一次,来了两个大学生说要献爱心,却根本想不出办法和孩子交流,只能和孩子们一起在院子里晒了半天太阳。”
在兴家残疾人子女义务辅导学校里,一个脑瘫孩子有3个大学生和他结对帮教,但由于缺乏对脑瘫的足够认识,所采取的方法不得法,孩子的成绩一直没有明显改观。
2、志愿者活动中存在着太多因为不恰当服务而给残疾人造成伤害。
(1)好心常变成“不小心。每种类型的残疾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和行为特点,如果志愿者不了解他们的习性,光凭爱心莽撞行事,就很容易给他们带来不便。
案例:小严曾参加过一个帮助盲人料理日常生活的志愿者服务活动。出于热心,她每天都会帮自己服务的盲人整理房间,把每样东西都按照常理放的整整齐齐的。可是第二天,她总会发现,昨天整理的物品又放到其他地方去了,几天之后她还发现那位盲人对她也有些不满意,这让她感到十分委屈,自己不光做了份内的事情,还主动打扫房间,为什么对方还心存不满呢?小严后来才知道,原来盲人是靠记忆来确定日常物品位置的,一旦别人移动了物品,就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不便。
(2)过度关心伤人自尊。残疾人往往有较强的自尊和自卑心理,志愿者不平等的对待方式,很容易让他们反感。
有些志愿者在参与活动的时候十分热情,可参与之后就流露出很强的主宰欲,对待残疾人总是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行善人的姿态。有的志愿者则‘关心过度’,对残疾朋友给予了太多的怜悯,其实这样反而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有些志愿者的愿望是良好的,希望能为残疾人开展很多活动。可由于种种原因,可能无法达到他们的理想,而结果就一走了之。残疾朋友希望的是一种稳定的关爱,志愿者‘常换常新’会让他们觉得是因为自己的原因他们才离开的,反而更加自卑。
(3)残疾人需要恰当的帮助
志愿者不恰当的服务也会给残疾人带来很大的伤害。因此,志愿者光有爱心和热情是不够的,必须要掌握一定的助残服务技能,否则将适得其反。志愿活动不是简单的施予和接受,志愿者不应该用居高临下、施舍的态度,将对他们的服务视为赏赐给他们的特权。而应该针对残疾人的个体差异,积极沟通,了解他们的确实所需,用平等的态度和正确的方法为他们服务。
3、助残需要专业技能。
比如对一个有言语障碍的孩子,志愿者按照自己学过的知识,通过让他吹蜡烛、做呼吸操来锻炼呼吸以帮助发声,有时还用绕口令来矫正他的发音,收到了一定的矫治效果。
罓罓罓
二、培训内容:
本帖最后由 老木易 于 2015-8-2 05:22 编辑 <br /><br />1、助残工作的重要性,助残工作意义,助残工作发展前景,从助残工作中得到的受益。(思想动员)帮助残疾人个人以及其家庭。使他认识到生活的意义,消除他们在生活当中遇到的障碍,提高他们的自理能力。让他们学到一项技能,可以具备工作能力,自食其力,从而得到社会的认可。每个生命都有它存在的的价值,都值得我们用生命去尊重他。残疾人由于身体原因,造成了与正常人之间的不平等,但是这种不平等也仅仅是肢体上的,并不是精神上的,所以我们要帮助残疾人树立平等的自信心,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去支持与鼓励他们。
残疾人不应被认为是残废人。躯体残疾者的思维能力和其他心理功能可以是完好无损的。精神残疾者也还保持着部分正常的心理能力,且躯体通常是完好的。只要受到必要的教育和训练,通过代偿作用,许多人甚至可以成为超越正常人的出类拔草的人物。这种身残志坚终于成为生活强者的例子,无论在世界上还是在我国都不胜枚举。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美国总统罗斯福是个小儿麻痹后遗症致残者,每天坐着轮椅上班,但他成了美国有史以来唯一的连任四届的总统。我国有下肢瘫痪的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高位截瘫的张海迪以及成千名在各项世界残疾人运动会中为国争光的残疾运动员。在1997年表彰的自强模范中就有靠双拐行走,自学成才,奇迹般地走上讲台的北京林业大学外语系教授李健。只要有健康的心理,残疾人并不等于残废人。
与健全人相比,给残疾人带来困难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一是肢体、视力、智力等障碍制约了他们的活动空间;二是听力、视力、智力及肢体等的障碍影响了他们与他人的交流和信息量,如能改造人们现有的社会生活和工作环境(即硬件环境),再辅以良好的人文环境(即软件环境),残疾人就可以走出家门接受教育、工作、娱乐、结交朋友、了解世界,就能提高他们自理、自立的水平,享受与健全人同样的基本生活。
助残工作同时也会丰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让社会多一点爱,让人间感受到更多的亲情与温暖。
尊重个人生命,体现自我价值。我们在尊重别人的同时也会得到别人的尊重,为社会弱势群体献出一点爱,也是自我价值的高度体现。
2、 介绍特殊人群。
残疾是指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缺陷,包括躯体残疾和精神残疾两大类。躯体残疾又包括感觉器官残疾(如视力残疾的盲、听力残疾的聋)、运动器官残疾(如肢体残疾、言语器官残疾)和内脏器官残疾(如严重的心、脑疾病)等。精神残疾则包括智力残疾、行为与人相残疾和精神病等。
3、 肢体残疾、言语障碍、听力残疾、视力残疾、脑瘫、智力残疾等各类残疾人的身心特点和与之沟通的技巧。
比如 和残疾人交流要保持眼神接触。应累计有50%—70%的时间注视着他们,但不要逼视、上下打量、回避或斜视他们,以免给他们留下没有诚意或心不在焉的感觉。
肢体残疾身心特点———上肢或下肢因外伤、疾病致截肢或先天性短缺;上肢或下肢因外伤、疾病、发育异常造成畸形或功能障碍;脊柱因外伤、疾病、发育异常而造成畸形或功能障碍;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因外伤、疾病、先天异常造成畸形、偏瘫、截瘫等躯干或四肢功能障碍。肢体残疾人一般仅有肢体上的残疾或缺陷而心理上并无明显的特点和缺陷。他们在感知、注意、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方面与常人并无明显的区别,只是在个性特征方面存在着不同于正常人的突出特点。肢体上的残疾,给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巨大困难。在这样的困难面前,有些残疾人对外界刺激敏感,加上经常遭受挫折、取笑和不合宜的怜悯,容易产生自卑感,感到处处不如别人,因而会严重地压抑自己的才能和创造力。对此,应当在教育的基础上加以克服。
言语障碍———所谓言语能力,指的是运用语言进行交往的能力。对于言语能力正常的人来说,它应当包括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听、说能力是读、写能力的基础。言语能力缺陷,广义上应包括言语能力的所有缺陷,但一般多指在口头言语表达方面的缺陷。
听力残疾———在医学上,耳聋是聋症,口哑是哑症,二者并不是一回事。听觉分析器因病受到损伤造成失听是聋症;言语运动分析器发生病变,失去功能,或由其他原因导致的有口说不出话是哑症。医学上称言语运动分析器病变的哑症为运动性失语症,简称失语症。可见,耳聋并不一定哑(如老年性耳聋仍能说话);不能说话者也不一定耳聋(如失语症患者能听见声音)。那么十聋九哑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十聋九哑的哑,并不是失语症患者的哑,而是由于他早期丧失了听力,听不见别人说话,因而不能学习说话,再加上自己也听不见自己的发音,因而不能矫正,只能呼啦呀呀地叫,结果成了不会说话的“哑巴”。能够叫喊,证明他们的发音器官没有病,这种哑人应当叫“聋哑人”。我们常见的哑巴多是这样的聋哑人,聋哑学校的学生也都是这样的聋哑儿童。也就是说,聋哑儿童的耳聋是病,口哑不是病,他们可以通过特殊的训练重新学会说话。
视力残疾——— 视力残疾是指由于先天或后天原因,导致视觉器官(包括眼球、视神经)及大脑视觉中枢的构造或功能发生部分或全部障碍,双眼视力降低或视野缩小,对外界事物甚难或无法作视觉性的辨认,难以从事正常人所从事的工很学习及其他活动。
脑瘫———脑性瘫痪,就是指脑在其生长、发育完成以前由于受到某种侵害、损伤而造成的永久性的肢体姿势及运动的异常,这种姿势和运动的异常是随着患儿的生长发育不断地变化的。一般这些姿势及运动的异常在患儿满周岁时渐渐明显地被发现,但是进行性的疾患和一般性的运动障碍,以及将来能够正常化的运动发育迟缓者除外。
智力残疾——造成智力残疾的原因十分复杂,涉及的范围很广泛,生物的、社会的、心理的因素都可能影响儿童的智力发展。对智力残疾原因的探讨,可以从生物遗传因素、物理化学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去考虑,也可以从儿童出生前后的时间顺序上来考虑。然而,由于科学技术的限制,有相当数量的智力残疾儿童致残的原因还是不得其解。智力残疾儿童与正常儿童相比,生理上有没有特殊之处呢?一般说来,在体重和身高方面,大多数轻度的智力残疾儿童与正常儿童相类似,外貌以及动作协调性方面,也没有明显的差异。甚至于有些智力残疾儿童在体重和身高上,比有些正常儿童和超常儿童还好。另一方面,由于绝大多数中、重度的智力残疾儿童都有某些中枢神经系统的障碍和损害,这类儿童一般在身高、体重、外貌等方面,有较明显的特征,在动作协调性、步态以及精细运动技能等方面有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如过于肥胖或瘦小,身体明显瘦长,小头、五官不够端正,走路不稳,有的还伴有肢残。可以这么说,随着智力残疾程度的加深,生理上的缺陷也越明显、越严重。
残疾人情感特征:
(1)孤独感:这是残疾人普遍存在的一种情感体验。残疾人在生理上或心理上有某种缺陷(如聋哑人言语障碍、肢残人和盲人行动障碍),在社会上常常受到歧视,活动的场所太少,不得不经常呆在家里,久而久之,孤独感就会产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孤独感的体验会日益增强。
(2)自卑感:这是每个残疾人都有的一种情感体验。残疾人在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缺陷使他们在学习、生活和就业方面遇到的困难比普通人多得多,如果从他人甚至亲属那里又得不到足够的帮助,甚至遭到厌弃或歧视,就会产生自卑情绪。他们在婚恋、家庭和就业等问题上比普通人困难得多,自尊心受到伤害,可能加重自卑的情感体验。
(3)敏感、自尊心强:由于他们身上的残疾容易使自己过多地注意自己,因而对别人的态度和评论都特别地敏感,尤其是容易计较别人对他们不恰当的称呼。如称他们为“残废人”,会引起普遍的反感;盲人反对别人称其为“瞎子”;瘫痪病人忌讳称其为“瘫子”等等。如果别人做出有损于他们自尊心的事情,他们往往难以忍受,甚至会立即产生愤怒情绪,或采取自卫的手段加以报复。
(4)情绪反应强且不稳定:这种特点在许多残疾人身上都相当突出。如聋哑人情绪反应强烈,而且多表现于外,容易与别人发生冲突;盲人情绪反应则多隐藏于内,虽然情感体验很激烈,但情绪表现却不十分明显,而且爆发性情感较少。
(5)富有同情心:残疾人对自己的同类有特别深厚的同情心,不是同类的残疾人却很少交流,如盲人很少与聋哑人交流,更少通婚,不是因为其没有同情心,而是因为残疾类型不同,交流起来很不方便。
1、 助残志愿者的基础技能,即手语技能、沟通技能、轮椅使用技能和导盲技能。如有专业知识的志愿者,会通过做呼吸操帮助有言语障碍的孩子发声,会对自闭症孩子作特殊训练等。如果掌握一定的手语,就可以更好的和残疾朋友交流。避免发生不必要的误会。在帮助坐轮椅的朋友出门时,可以熟练的使用轮椅,就会给残疾朋友提供更加安稳的辅助。
2、 和残疾人建立正式服务关系之前,要注意在沟通过程中,观察残疾人的表现,从他们的言行举止了解他们的习惯和性格等。
残疾人不仅因身上的残疾而特殊,而且生活环境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般来说,交往的圈子比较小,周围社会环境与普通人不同,就形成了某些特殊的性格特征,如孤僻和自卑是各类残疾人共同具有的性格特征。此外,每一类残疾人又有其独具的性格特点。盲人性格比较内向,温文尔雅,在他们的内心世界有着丰富的情感,情感体验比较深沉而含蓄,很少爆发式的对外表达;他们喜欢思考问题,探索问题,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索比较深刻。聋哑人则与盲人相反,他们的性格比较外向,情感反应方式比较强烈,频度高但持续时间短。聋哑人性格豪爽、耿直,“好”就是“好”,“坏”就是“坏”,很少拐弯抹角。聋哑人观察问题,往往只看到问题的表面现象,而不大注意问题的内在联系。有的聋哑人倾向于眼前世界,考虑长远利益少。有的聋哑人偏重于物质世界和情感的直接表达,而不愿意去深入探索知识世界的内涵。他们对生活是通过直接乐趣、具体行动和自己的情感表达来分析的。肢体残疾者的性格特点主要表现为倔强和自我克制,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可以把一切不平和怨恨忍受下来,只是到了难以忍受的时候才会爆发。行为和人格偏离的患者,由于情绪极不稳定,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极差,其行为受情绪的影响很大。至于智残患者,他们的整个心理水平都是低下的,因而不能形成完整的人格,特别是严重智残者,只能由生物本能来支配其行为。
比如,聋哑人丧失了听力,靠手势语言和别人进行交往,靠视觉器官的直观形式获得信息,并进行交流,因此视觉敏感,形象思维非常发达,而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就相对地差些。行为和人格偏离者,其认知特点主要是现实性较差,易于离开实际去思考问题,带有浓厚的幻想色彩,而且思想方法表现出明显的片面性,还会表现出偏执倾向,严重时可有妄想。
3、 志愿者应该深入了解服务对象需求,有针对性、艺术性地给予帮助。特别是助残志愿者,普遍需要深化科学助残理念,提高助残技能。
有心理学专家指出,有的志愿者想为盲人服务,可总觉得难以取得对方信任。事实上,盲人因为视觉不好,所以对人对事往往采取比较谨慎的态度。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就能理解他们,用热情细致的服务赢得他们信任。
在志愿者走访后,对残疾人的身体健康以及家庭生活现况,要作出详细综合评估。根据他们各自的特点以及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帮扶计划。为他们提供所需服务。从而使我们的助残工作者真正解决残疾人所需。
4、志愿者走访时应注意事项
(1)访前,注意了解走访工作表内所涉及的内容,尽量填写齐全。
(2)达残疾人家里后,主动向家人说明来意,即“了解家庭生活情况,希望以后能通过相关的工作对残疾朋友以及其家庭提供些帮助。
(3)尽量与残疾朋友多交谈,了解一些实际生活情况以及他的身体状况。
(4)在与残疾人交流的时候着重了解其本人以及家庭所需。
(5)在与残疾朋友和其家人交流中,要回避空头承诺,例如:给残疾提供多少经费,可以解决什么问题等。
(6)在交流中不要以审问的口吻提问,不要过多在残疾人及家人面前发表带有同情,怜悯,可怜的感慨。
(7)我们对其家庭进行何种帮助取决于家庭需要以及协会所能提供的。
(8)适时向其家庭介绍一下协会的工作性质,并给残疾朋友留下协会的联系方式。在整个走访过程中,要处处以志愿者形象约束自己,尽量得体热情,大方。
(9)走访报告要详细。残疾人家庭住址与其联络方式记清。
(10)在走访后一星期内由部长统一将走访报告送至协会。
㏄㏄㏄
页:
[1]